塞‧湯伯利 (Cy Twombly)的抽象美學

— 沂藝術2017年2月3日

 

塞‧湯伯利(1928-2011),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本名為埃德溫‧帕克‧湯伯利(Edwin Parker Twombly),父親因崇拜當時一名叫作塞‧揚(Cy Young)的傳奇投手,而暱稱他為「塞‧湯伯利(Cy Twombly)」。

 

在父母的安排下,從小就熱愛藝術的湯伯利12歲開始便跟著西班牙藝術家皮耶爾‧道拉(Pierre Daura)學畫,20歲後進入波士頓藝術館附設學院(SMFA Boston)就讀。兩年後,初抵紐約的湯伯利進入藝術學生聯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of New York),並在這座文藝興盛、藝廊遍佈的城市裡,初次接觸如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等幾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後來,他花費一年的時間到北卡羅萊納州的學風自由的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裡學習,在教師如詩人查爾斯‧奧森(Charles Olson)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法蘭茲‧克萊因(Franz Kline)的影響下,激起對古文明與神話的濃厚興趣,並開始嘗試將畫布當作身體行動的活動場所,在作畫的過程投注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

湯伯利在藝術學生聯盟期間,結識了後來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大師羅伯特.勞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兩人不僅成為好友,更於1952年在維吉尼亞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贊助下,一同遊歷歐洲及北非。他們走訪義大利、西班牙及法國的博物館與歷史遺跡,並在北非的摩洛哥度過一個冬季。在歐洲古典文化的薰陶及感染下,開拓從小成長於美國的湯伯利的視野。回國後,兩位藝術家在紐約Stable Gallery聯展中展出作品,卻面臨社會大眾與藝評界的批評與質疑,當時藝廊總監埃莉諾‧沃德(Eleanor Ward)在一次專訪中提到,除了幾位藝術家,幾乎所有來看展的人都在批評他們的作品。

隨後幾年,湯伯利在紐約發展,並不時在勞生柏的工作室裡作畫,但幾個在紐約的展覽反響皆為平平,之後他在紐約與羅馬兩地間往返工作,最終選擇在1957年移居羅馬,並與當地一位女藝術家結婚。浸淫於地中海的文明,湯伯利將畫作版面拉大,筆觸變得更為率真隨性,有別於過去富於表現主義的藝術創作,此時期的他反覆玩味著古典詩作、神話與歷史,將個人詮釋帶進作品,創造了獨有的隱喻性語彙,使得作品極富詩意。

湯伯利於其創作生涯晚年備受國際藝壇矚目,曾受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蘇黎世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以及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也為其策劃回顧展,更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在繼承抽象表現主義及極簡主義後,進一步打破既有框架,將平面繪畫推向另一高峰,後來的新表現主義藝術家便是在他的基礎上發展。終其一生,湯伯利鮮少出現於公眾前,也幾乎不對自身作品做論述,2011年,83歲的他罹患癌症並去世於羅馬的消息也是由當時代理他作品的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透露。安靜地離開,作品卻在拍賣會上屢發巨響,其中,黑板系列作品「無題(紐約市)」在2015年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拍出7053萬美元的當晚最高價。

去年底,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為湯伯利舉辦大型回顧展,此展亦是其在巴黎最大規模的回顧展,展期從去年11月30日至2017年4月24日,恰巧迎接今年龐畢度中心40周年。展出約140件取自世界各地收藏,包含油畫、素描、攝影及雕塑等各時期的作品,以編年方式,呈現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