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黎的精品特輯

5/8-7/31/2021

瓷器,以中國景德鎮最為聞名。但在歐洲也一座城市製作的瓷器能夠與之相比,這座城市名為「利摩日」(Limoges),它位於法國中部,因當地產有能夠如同中國瓷器般燒得潔白的原料—高嶺土,至此利摩日(Limoges)被稱之為「法國景德鎮」,成為歐洲的瓷器重鎮。利摩日瓷器(Limoges Porcelain)由當地所產高嶺土製作而成,經過高溫燒製後潔白細緻,這樣白皙的瓷器更能凸顯出上面彩繪及裝飾的精緻細膩。如此精湛的工法,深得法國皇室的喜愛,19世紀法國皇室御用瓷器90%皆為利摩日瓷器。

此次YiCOLLECTA帶來了法國利摩日瓷器(Limoges Porcelain),藝術商品出自巴黎的設計品牌,以藝術融合生活的設計概念,將當代藝術與法式工藝完美結合。我們準備了多位藝術大師的瓷器及香氛,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凱斯・哈林(Keith Haring)、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普普藝術大師,他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還是廣告設計、電影導演,甚至擔任過搖滾樂團「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經紀人。1928年出生於美國匹茲堡,父母都是捷克移民,生長於勞工階級的他,對於通俗文化並不陌生,生活中的隨處可見的事物,都成為了他創作中常用的符號。1949年來到紐約,短時間內便以廣告設計師、插畫家的身份展露頭角,而後他開始跨足藝術創作,安迪‧沃荷基將市場上常見的商品及流行文化中的名人,進行拼貼、複製,創作出現今我們熟知的《金寶湯罐頭》、《Brillo盒子》、《瑪麗蓮・夢露》等作品,運用普遍大眾都能看得懂的內容,嘗試消除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界限。

安迪‧沃荷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手法是「絹印法」,他也可以是說將絹印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藝術家,他掌握大眾文化的特徵:複製、快速,而絹印可以快速完成,又可以大量複製,同時也能展現色彩的鮮明變化。安迪‧沃荷運用大眾文化的圖像作為元素,不論任何階層的人都能夠看懂,
1963年他所成立的「工廠」(Factary)也反映出他的理想,「工廠」這個前衛自由的工作室,吸引了許多創作青年、社交名流等,在「工廠」中不論身份、種族都可能成為安迪‧沃荷創作中的模特兒。他的創作改變了大家對於藝術的態度,將藝術普及化,消弭了藝術與生活中的界線。

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塗鴉藝術家,1960年出生於布魯克林,雖然父母皆為南美洲移民,但他卻是道地的紐約人。受到母親影響,巴斯奇亞很早就接觸了藝術並開始創作,他16歲便從高中輟學來到曼哈頓下城,與友人Al Diaz結為街頭夥伴,並以「SAMO©」(Same Old Shit)為名,在曼哈頓的貧民窟塗鴉噴漆,創作了許多具批判意味的詞句。SAMO逐漸引起紐約藝術圈的關注,年僅二十出頭的尚米榭.巴斯奇亞便躋身進入紐約藝壇,之後開始以油畫進行創作。

在尚米榭.巴斯奇亞的作品中,色調大膽強烈,線條奔放,有如未經琢磨般的原始筆法,畫作中時而夾雜文字,如同街頭塗鴉,作品中可見街頭元素,如皇冠、美式足球頭盔、拳擊手套及和平標誌,人物大多以類似骷髏及非洲面具的頭像,透露出非洲黑人文化的氣息,黑人是巴斯奇亞大部分作品中的主角,他將黑人的文化及生活帶入藝術,進而展現非裔美國人頑強抵抗世俗眼光的精神。
但不敵現實,黑人身份讓他承受不少社會壓力,因此染上毒癮,在忘年之交安迪・沃荷離世後,受到嚴重打擊的巴斯奇亞,最終僅二十八歲便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尚米榭.巴斯奇亞生前已是市場寵兒,過世後魅力依舊不減,2013年佳士得紐約拍場,《癮君子》(Dustheads)以3571.3萬歐元(約1.43億台幣)拍出,2013年總成交額為1.6255億歐元(約47.73億台幣),榮登2013年作品最暢銷的當代藝術家。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為美國普普藝術家,1958年出生於美國賓州,20歲赴紐約就讀著名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凱斯.哈林雖受教於學院體制,卻崛起於紐約街頭,展現他的藝術才華。然而當他的藝術生涯正走向巔峰之時,卻罹患愛滋病,1990年,年僅31歲的他於紐約病逝。

簡單而俐落的線條、活潑鮮艷的色彩,俏皮可愛的塗鴉看似兒童插畫般的符號,卻各個都蘊含著意涵供人發想與闡釋,這些不僅是塗鴉,也是藝術,更是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對於社會的表態及反思。凱斯.哈林的創作不斷重複相同的元素,跳舞的人、吠叫的狗、發光的嬰兒、身題有著空洞的人以及不分種族、性別相擁的倆人,這些符號傳遞著凱斯.哈林相要表達給大家的訊息,象徵天真純潔,對美好未來的想像、對專制政權的反動,看似幽默的塗鴉反映出他對社會情況與政治環境的熱切關懷。凱斯.哈林的創作沒有肌理於空間的刻畫,人物都壓縮在一個空間裡,毛會的人物更不具任何身份背景,反映出他對於人人皆為平等的理想。凱斯.哈林一生都致力推廣愛與和平的信念,實踐「藝術為眾人存在。藝術是生活,生活是藝術。」這件事,他透過創作傳遞出積極、樂觀的正面能量。

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美國當代藝術家,1927年出生於布魯克林,受到家庭濃厚的藝文氣息薰陶,1946年他進入曼哈頓的庫珀聯盟藝術學校(The Cooper Union Art School)接受傳統藝術教育,畢業後便離開市區,前往斯考希根繪畫雕塑學校(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深造,創作以繪畫、雕塑及版畫為主。

不同於當時以抽象及反傳統,透過藝術探究內心情感,卡茨則多從生命中尋找靈感,肖像畫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運用幾何體系的具象繪畫,簡單的輪廓、鮮明的色彩以及沒有透視的空間,恰似回應了現代主義繪畫先鋒運動「構成主義」,奠定了他一系列以平塗為主的作品。卡茨的繪畫風格誇張的全是他所描繪的人物、風景,不僅引起藝術界關注,也深受大眾喜愛,他作品中多數描繪女性,這些女性肖像作品成為了眾人印象中美國當代女性的典型縮影。亞歷克斯•卡茨的作品收藏於各大美術館及藝術機構,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以及東京都美術館等。

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美國攝影藝術家,創作以黑白攝影為主,拍攝內容主要以人物攝影、男性裸體、花卉靜物攝影等,梅普爾索普最受爭議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SM作為題材的攝影作品。不論是人物攝影或是靜物,梅普爾索普都相當重視光線、陰影及構圖,看出了他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古典美感,作品中散發著優雅的完美形式,無論拍攝的對象是何人、何物,對梅普爾索普來說,最重要的是形式表現上的完美。

梅普爾索普在1970年代末,多數以黑人為攝影對象,他對於黑人發達的肌肉及人體線條十分著迷,雖然他的作品常常因為涉及性的議題而備受爭議,但梅普爾索的黑白攝影依然憑藉著超凡的藝術手法成為經典,1988年紐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為他舉辦了大型回顧展,梅普爾索卻在隔年因愛滋病而過世,他的經典作品至今收藏在許多機構,如芝加哥藝術學院、MoMA、特拉維夫美術館。

*展覽已經結束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
A-124771528-00000-4

Curator: YiCOLLE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