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德謙 | 蕭勤 | 蘇笑柏 | 王懷慶 線上精選版畫展

11/19/2021-2/20/2022

本次YiCOLLECTA推出四位抽象大師難得的版畫作品,分別為刁德謙 (David Diao)、蕭勤、蘇笑柏及王懷慶,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抽象視覺體驗。

刁德謙 David Diao
刁德謙 (David Diao) 是少數在西方藝術圈立足的重要華人藝術家,藉由他象徵性的繪畫語彙,改變對於抽象形式的觀看方式;作品呈現出對於自身文化的反思,將其視為養分,作為貫穿整個創作的脈絡,支撐他作品的敘事。圖像化的觀念繪畫,展現出對於藝術史的爬梳,以及對自我的認同。

他深受60年代抽象繪畫潮流的影響,創作初期大多探索形式構成的可能性,在當時他的抽象繪畫在藝壇已是眾所矚目。1978年他的作品就登上《Artforum》的雜誌封面,刁德謙成為第一位在美國藝壇以抽象繪畫馳名的華裔藝術家。當時他的創作屬於冷抽象風格,在傳統的複雜理論基礎上,他力求突破,透過在形式上的探索對既定的觀看方式進行審視及改變。但他逐漸發現單純的形式突破,已經無法滿足對於繪畫的熱忱,純粹描繪形式造成的疏離感,讓作品無法融入他對現實和歷史的探究。

70年代後期刁德謙暫停繪畫創作,前往巴黎重新尋找創作的靈感,對於現代主義中發展的抽象繪畫投入高度的興趣,仔細爬梳其脈絡並深入研究。一番調整與研究後,他打破過往抽象繪畫中形式主義的僵化,將藝術史、語言學、哲學思維融入自己的創作脈絡,文字、數據、圖像成為他作品中的元素,1984年以作品《滑動》強勢回歸紐約藝術界。刁德謙的作品借鑒了著名的現代主義繪畫多位大師如:Ad Reinhardt、Jackson Pollock、Kasimir Malevich 和 Barnett Newman 等作品中圖像,藉由文件檔案作為參考點,對整體藝術市場、藝術史進行批判與分析,同時也是對身為藝術家職業生涯的致敬。

藝術家創作生涯致力於抽象繪畫,80年代晚期後殖民議題開始發酵,刁德謙能以自我身份出發,剖析身為華裔藝術家的主體性,在大亨里及香港系列中,他重新運用家鄉及李小龍形象等作為創作形式,重新檢視自我意識與文化的建構進程。
在西方文化中的菁英結構下,藝術家不順服主流機制下對華人的片面印象,創造出他獨特的繪畫語彙,讓他在西方藝壇舉足輕重。2014 年,史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舉辦了一場與他作品相關的座談會,他的作品影響了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的論文發表。在2015年獲得紐約當代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助(Grants to Artists award, FAC)後,同年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舉辦的「刁德謙回顧展」。

刁德謙1943年出生於中國成都,目前生活及工作於紐約。1949年移居香港,1955年從香港搬遷至紐約定居。1973年榮獲古根漢獎學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ship),更在2015榮獲紐約當代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助(Grants to Artists award, FAC)。展覽經歷橫跨歐、美、亞各大畫廊及美術館,他的作品被收藏於MoMA、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當代藝術地方基金會(FRAC)、香港M+(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等。

蕭勤
蕭勤作為50年代中期促成中國進入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先鋒,更是在歐洲推動中、西方當代藝術交流的開拓者,致力將東方禪學融入抽象藝術。他的創作明確地表達出他對於宇宙奧秘的探索、以及生命能量的追尋,創作的基調彷彿呼應著東方文化中「天圓地方」宇宙觀,創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獨特的哲理抽象繪畫,以直面心性的繪畫手法,來實踐自我的精神性。

對蕭勤而言,藝術創作並非是其最終極之人生目標,並透過創作手段,來進行生命旅程的探討,在其中發掘自我心靈的潛能並體悟天人合一的真義。對禪、道、老莊思想有著高度興趣的他,從中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對各種東方哲學的研究與感知,讓他能夠掌握虛與實、陰與陽的概念,並在偌大的畫布上對於空間掌握自如,讓一切的平衡都恰到好處。作為華人戰後藝術團體「東方畫會」的成員之一,蕭勤引進了西方的前衛思想與藝術,更努力將東方的文化與美學推向國際。他旅居米蘭之際創辦了「龐圖國際藝術運動」,提倡「靜觀精神」,以東方哲學思想作為宗旨的國際前衛藝術運動。蕭勤的創作以源自「脈輪理論」的色彩、環狀漩渦和箭頭狀的對稱構圖,背景為廣闊無邊的宇宙,來展現對於禪學的領悟。

蕭勤1935年出生於上海,父親為中國近代音樂的啟蒙者,1949年隨姑父來臺灣。1955年與藝壇「八大響馬」共同創立中國第一個抽象繪畫團體「東方畫會」。1956年赴西班牙,之後轉往義大利及紐約創作及教學,回臺後任教台南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05年自該校退休,獲聘榮譽教授;同年並獲得義大利總統頒贈「團結之星」(Italian Star of Solidarity)騎士勳章。2002年榮獲國家文藝獎。作品曾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德國達姆斯塔市立美術館(Schlossmuseum Darmstadt)、荷蘭瓦特蘭美術館(Museum Waterland) 、上海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其作品收藏於世界各國許多重要美術館,行蹤遍及歐、亞、美三洲。

蘇笑柏
早期蘇笑柏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接受紮實的學院藝術教育,當時他的繪畫風格傾向於寫實主義。後來他前往德國杜塞多夫藝術學院深造,除了面對異國他鄉的差異性,令蘇笑柏更眼界大開的是在德國期間接觸到的各種藝術流派與風格,他積極學習各種和了解各種流派,開始認識了關於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等流派,並追隨拉菲克(Konrad Klapheck)、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及呂佩爾茨(Markus Lupertz)等現代藝術大師學習,透過自身內化以後他的作品同時存在東方與西方的影子,隨之發展出獨有的個人風格。

蘇笑柏選擇以東方媒材進行創作,再透過自身在海外的經驗投射進創作中,因此作品有低限主義或抽象表現的樣子,但他的作品方向更多是來自東方美學與哲學。蘇笑柏目前居住於上海與杜塞多福生活及工作,曾經參與過無數重要國際個展,其中包括2015年米蘭《精神:中國當代繪畫》、2014年新加坡《尋源問道—亞洲與西方當代抽象藝術》等。他的作品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德國國家美術館新館、國家電視二台ZDF等收藏。

王懷慶
王懷慶的作品有強烈的懷鄉感,其實與他過去的經驗有關。王懷慶曾經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繪製大量宣傳畫,因此被派放到河北農村勞動改造,大學畢業後他被委派為解放軍擔任舞台美術設計,這些記憶成為他腦海裡的重要片段。同時他專注於研究中國傳統木器,習慣將木作拆解再重構,形成他獨有的創作特色。

1979年時他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碩士,跟隨張仃、吳冠中、祝大年、袁運甫等藝術大師,其中吳冠中對他而言亦師亦友,影響王懷慶深遠。某次他去參觀魯迅故鄉時,被江南建築白牆黑瓦的建築與當地傢俱深深吸引,讓他開始從中國傳統建築裡尋找美學,幾年後他開始往海外發展,前往美國參加展覽與交流。在1998 年參加過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中國藝術 5000 年展。

從美國返回北京後對傳統事物更加專注,他運用自己拆解再重構的技術,將傳統傢俱也拆解並結合到自己的創作裡,這些莫過於他對與傳統與西方生活的衝擊感。對他而言創作媒材來自於他家鄉傳統的事物,但呈現風格更傾向於現代西方。

*由於部分作品在海外,需要等待2-3周運送時間,購藏者請耐心等候。
*確認蕭勤版畫作品,可與我們提早預約。
*版畫作品無裝框。

展覽已結束

Curator: YiCOLLE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