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21-陶瓷藝術 第五棒

羅士廉

— 沂藝術 2021年10月12日

「比起完美,我更在意的是作品給我們的真實感受。」香港藝術家羅士廉從小就與大自然形影不離,在大自然裡並沒有所謂的「完美」,過於光滑或對稱的雕塑對他來說是有距離感的,他認為好壞兩面應該共同在一起。

父親是中國畫畫家,羅士廉從小就受到藝術的薰染,他大學就讀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習裝置藝術和西洋畫。陶藝其實是他中學時期就開始接觸,不過那時他只是當作興趣,直到大學三年級時因緣際會再次接觸陶藝。陶對羅士廉的感覺並沒有因為時間消磨就耗損,反而再次接觸以後更加確立了他對陶藝的喜愛。做陶的過程能夠跟「土」非常親近,對於喜歡大自然的他來說,他希望將繪畫領域所學的概念與「土」結合起來。畢業以後羅士廉任職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的技術員與管理,工作室裡擁有十分完善的陶藝設備,同時那裡匯聚了全世界不同地區的陶藝家,篤定了他對陶藝的熱愛,開始了陶藝之路。

羅士廉在香港創作與教書超過三十年,雖然對陶藝的熱愛不曾減少,卻感覺忽略了一些事物。繁忙的城市讓他難以喘氣,有時讓他連生活周遭的細小事物都被忽視,當時他希望能夠藉著創作來回應這些問題,但後來他發現這不能解決問題。緊迫的時間壓力讓他作品在很擁擠的時間裡產生,過去自己對藝術、空間、感受的探索已經漸行漸遠,如果不做出改變勢必會出現問題。他認為創作路上累積的經驗和想法很重要,但如果心態上沒辦法改變也只會重蹈覆轍,同時面對香港大環境的改變讓他決定轉換心態和環境,最後他移居到了台灣。

到了台灣以後他擁有更多時間沈澱,也能夠好好的感受生活,創作時更能由心裏轉化出來。「有時作品不需要去提出問題,僅僅是沈澱在心裡的一種感受油然而生。」這種感覺讓他的創作再回到「土」,回到更根本性的問題。羅士廉的作品其實也在回饋於大自然,從小就對大自然強烈喜愛的他,經過吸收轉化之後讓作品以最真實的樣貌呈現。對於陶藝的追求他更在意的是真實性而不是完美,就如同生命,生長與衰敗是共存的,我們必須接受它的真實性。他創作過程中曾經看過關於日本美學的報導,有個名詞叫侘寂 (wabi-sabi),其實是在指每件事情都一直在改變,當下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在這個概念之下完成的作品,無論是藝術還是文章,都帶有一種殘破美,把握了一瞬間的感覺,這種美學與他的創作方式十分符合。

羅士廉在香港幾十年都在教學,到台灣時也曾經到訪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對他來說台灣與香港的環境非常不同,他對那邊的人事物印象深刻,而且認為台灣資源豐富,台灣年輕藝術家可以考慮與全世界合作,而不僅僅是亞洲地區。目前許多台灣陶藝家會創立個人品牌,羅士亷認為,藝術家需要為自己的想法而做的藝術創作,這種狀態需要保持下去不要停下來,這是最重要的,作品最終會呈現藝術家的想法。

羅士廉1967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1990),陶藝創作超過30年,豐富的展覽經歷。移居台灣以後,他在台灣創立大陶工作室,專心於創作之中。作品被收藏於重要藝術機構,包括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美國 John Michael Kohler Arts Center, 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陶藝館及私人收藏。

更多作品:http://www.yicollecta.com/zh/collections/58

Photos ©️ 羅士廉 & YIART